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21年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民声III (27) || 施铁如教授:自杀与自尊

园地作者 一枚新园地 2021-02-19



施铁如教授近照。(照片由作者提供)

自尊把人的尊严作为了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,发展的土壤。尊严是民主化给人格的礼物。



自杀与自尊
 
施铁如 | 文


近来,令人惊骇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,特别是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的自杀,似乎更是把它推入了高峰,对此的评论也铺天盖地。我忍不住也在这喧嚣中加进指指点点的声音,试图探讨连元芳也感到蹊跷的问题。

“自杀与自尊”,这题目本身似乎就隐藏着两者有因果关系。

1、自杀是由于失去了希望

在一枚新园地前天发的民声III (24) || 大连理工大研究生自杀:我们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吗?的留言区,我看到读者西山剑客的如下留言:

这么轻易就去死,本身性格太禁不起摔打了!都读研了,比天之骄子更生一筹诶!真是羡慕我死了!

几十年前,我从农村上来,在妈妈用九十块钱买的一个破旧油毛毡房里度日,每天,我和妈妈沿着一条铁道来到一座大山下,从被炸开的碎石里挑拣出一块块的石片,用手中的小铁锤再把它们砸成小块,一立方可卖一块二毛五。那时我看不到任何希望,一家五口全在农村!父母劳累一年还欠生产队的钱,连自己都养不活;我出一天工只有四五毛钱,最悲哀的是:我就算拼了命表现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!曾经,我走在那条铁路上,心中忽然会生出不如就这样躺在铁轨上一死了之!这等念头在脑海里一闪而过!

我并没有去卧轨!我挺过来了!我才不死呢!我还想看世界!希望总会有的!这样我活到了今天!那些一点困苦就寻死的人意志太薄弱了!可说是经不起一些风吹浪打!而且生性悲观!自绝生路!令人遗憾!


对此,许多人不明白,为什么千万底层人坚韧地活着,而一些生活得更体面的人遇到困难却会选择自杀?

许多穷苦人只能勉强糊口度日。战争年代,大灾之年,家破人亡,流离失所,一无所有,却都还能坚强地活下去?

我以为,
自杀无关底层高层。底层人为生活奔波多,高层人追求留下历史的记录。

虽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,但追溯有记录的历史,写下不朽之作的许多文人雅士都有着坎坷的经历:

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《周易》,仲尼困厄之时著作《春秋》,屈原放逐才赋有《离骚》,左丘失明乃有《国语》,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,吕不韦被贬属地才有《吕氏春秋》传世。曹雪芹在穷困潦倒时,完成了长篇巨著《红楼梦》。

更令后人惊叹的是司马迁选择以腐刑赎身死,为的是继续父亲穷尽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,在牢中牢外的坚忍与屈辱中坚持13年,写出了鸿篇巨著《史记》,完成那个属于太史公“写下历史”的使命。

古代这些贤士圣人在极度艰难中没有选择自杀,而是留下生命,以写作发泄愤懑,用文字诉求希望,从而作出传世巨著。

正是“希望总会有的”这心底的信念,支撑着他们在千难万险中继续前行。这心底的信念就是自信,就是为人的尊严。

陈道明说:“我无奈于这个世界,只能努力做到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。”

“让这个世界也无奈于我”就是希望,就是人的尊严的呐喊!


2、尊严与自尊

尊严是对人的身份、权利的认同,是人人共有的平等的权利,应该受到尊重。

自尊就是尊自,即尊重自己。“自尊受到伤害”,其实就是尊严受到侵犯。英国小说家、曾在193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•高而斯华馁说过,“
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:有的是在脊椎骨上;有的是在神经上;有的是在道德感受上;而最强烈的、最持久的则是在个人尊严上。” 而俄罗斯思想家、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则说,“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伟大的杠杆。

对于尊严,摩罗在其《耻辱者手记》
(内蒙古人民出版社,1998年)里道出其长期困惑:人究竟该为尊严活着还是该为使命活着。他指出,世界上最可悲的一无所有,是没有权利和尊严的意识,“意识不到尊严的丧失,意识不到失去了改变一无所有的权利”。

如果失去了尊严而又不敢起而寻找,就分明是在苟且偷生。在他人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,希望自己作为个人的权利获得他人的肯定、认可和尊重,是人性的基本。简而言之,尊严就是权利被尊重。


自尊把人的尊严作为了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,发展的土壤。尊严是民主化给人格的礼物。专Z下人格返祖为奴格,也就无所谓尊严了。

尊严作为人格的核心成分,是个人化的。它是自我尊重和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自我意识。每一个有尊严的人都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。

不管地位如何,每个人都希望对自己的评价高,这就是自尊的本性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相信或信任,从而有自信。经常得到别人的相信以及成功的验证,自信便成长起来。经常遭受他人的贬低和不信任,自信心就下降了。

不管别人是否相信自己,自己却容不得别人的贬低,因为人的“尊严”不因此而丝毫降低。它是个人存在并立于地面的脊梁骨,俗称人权。于是对人权的考虑把人们内心脆弱而必须保护起来的“自尊心”称为“尊严”了。

但过往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都在塑造着他们対自己的评价,于是就形成了高自尊与低自尊的不同人格特质。

高自尊者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对自我提高的关注,试图把自我提升到最大程度。在那些依赖于别人评价的高自尊者中,尤其希望别人认为他们很好,钦佩他们。

低自尊的人则更关注于保护自己不要在公众中丢脸和受窘,
对自我保护的需要胜过被别人看重的需要。他们试图把别人对其贬低降到最小程度。因此,低自尊者并不是自尊心低,而是以“缩头乌龟”的方式保护自己。


3、保护自尊的防御策略

为了保护面临失败或挫折的自我,就有了潜意识下的防御策略。

从积极方面说,挫折成为了成功的起点。但这是属于那些理想高远、意志坚定的人。

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失败、挫折是自尊受到伤害。自尊上的伤害实质上是情感上的伤害,怒、哀、仇、怨、愁等负面情感必然带来身体上的伤害,所以他们要以种种反应来保护受伤害的自尊。挫折后的反应确实是自然的应对性反应。

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反应首先是合理化作用。寓言说,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,所以说葡萄是酸的。我们称之为“酸葡萄结构”。阿Q被别人欺负,说这种行为是“儿子打老子”,鲁迅称之为“精神胜利法”。

不管是“酸葡萄结构”还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,都是合理化作用的表现,是通过贬损挫折的根源而保持自己的地位。称呼是贬义的,但作用是合理的。它使受到的伤害不那么强烈。

另外一种不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反应是补偿。即把造成失败的目标调整为可以达到的其他目标。所谓“差生”往往在主科分数上排在后面,但在球场上,在美术课里却大显身手。他们在动手方面的成功维护着自尊。也许补偿是对人们持有的“唯一”标准的反抗。

负面反应是伤害别人或者自己,它们是失控性的反应。它表现在抗争与消沉,或者以抗争对付别人,或者以消沉改变自己。

抗争就是攻击别人,当对结果进行自由选择受到了威胁,便以剧烈的行为表达愤怒的情绪。它可能是口头的,也可能是肌体的。口头的是对面或者背后中伤、谩骂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。肌体的是殴打甚至伤、杀对方,我们经常从媒体看到这种悲剧。

消沉虽不对别人,也保护了自尊,但给自己其他方面带来伤害。它是在试图努力改变某种不利情况而屡遭失败时,自认失败,放弃努力。可是在情感上容易产生焦虑、抑郁。他们在遇到同类的事情时,往往绕道而走,避免同样的失败,从而维护了可能失败后受损伤的自尊。

但长期的抑郁往往导向自杀。有的虽然没有得抑郁症,但对自己追求的目标彻底失望而又不愿调整目标时,便出现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——自杀。

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三年级学生,因课题实验长期受挫可能面临延期毕业的压力,选择在实验室结束生命。

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在其自杀遗书中充满失望地写道:“确实不得已,真正没有路,人生,我来过了,有悔与恨;今天,做个了断,不再牵挂。因工作失败而结束,自己,都觉得可笑,但生活、职场,就是如此,残酷,接受了、放下了……”

我们为此可惜感叹。但我们在这之前几个月,曾经为更极端的自杀行为感慨、愤怒。

那更极端的表现是在自杀中拉人垫背,把伤害自己和别人结合一起,如公共汽车故意坠湖事件。

他们在极端行为之前遇到什么事情?心理过程是怎么样的?难道不值得认真分析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吗?


4、自杀的帮凶——完美主义

自卑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自尊,表面上看他们不善言辞,极度缺乏自信,其实源自于他们潜意识里的完美主义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很容易看到完美主义者的各种表现:如有的人害怕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,一到发言时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,结果越发紧张,形成恶性循环;有的人不允许自己的工作仅仅是一般,他们一定要做得最好,可事实经常是把自己累得够呛,工作却未必如想象中的那么好;有的学生(及其家长)都希望自己(自己的孩子)的学习成绩排在别人前面,一后退几名就不得了……

这些想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完美的人,一般不会是一个强者,他们缩手缩脚,患得患失,害怕缺憾。完美主义的问题正是在于“恐惧缺憾”,害怕令人失望以及避免感到内疚。这也就是一些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内在动机。

对世界完美的追求,是我们对自己要求完美的投射,这背后的动因是——
我不够完美,所以我追求完美。所以,完美主义者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接纳。

也许这源自于小时候父母的教育模式。有位朋友回忆说,小时候考试得了95分,妈妈却问她为什么不考100分?这种对孩子的完美苛求,无形中造就了孩子成长的心理烙印。

抑郁成了当前心理健康的常见病。是什么原因使个体产生抑郁呢?学者们从生物因素(如遗传因素,生物化学因素等)和社会心理因素(如生活压力事件)进行探讨,如无助及无望理论。Beck认为具有负性思维的个体在遇到生活压力事件时更容易产生抑郁。Seligman认为当个体感到无法控制灾难性事件时感到无望,就会使他们失去对将来作出反应的动机。

其中,完美主义被认为是一种对抑郁有重要影响的人格特质。人类内心有追求优越和完美的倾向,从正面来说是克服导致产生基本焦虑的不安全感、不被喜爱感和不受重视感的方法之一。

但完美主义者以过高标准要求自己,凡事追求尽善尽美;又由于恐惧失败,因此特别在意事情成功与否。由于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,又恐惧失败,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导致其高度紧张,干每件事情都小心谨慎,惟恐犯错。

今年太多人的自杀,从小学生到大学生,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,其帮凶之一,不就是潜意识下的完美主义吗?

加措活佛说:“没有过不去的事情,只有过不去的心情,很多事情之所以过不去,是因为心里放不下。门槛是什么?过去了是门,没过去就成了槛。可许多人就是过不去心里的槛。其实只要把心情变一下,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。修行就是修心,怎么修都是修的这颗心!”

人性之美,就在这种对心的“修理”之中。




【作者简介】施铁如:心理学教授。喜欢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以往或现实中的各种人和事,让心理学进入大众中,算是在百姓日常生活的平淡中加把盐。著有《在自尊的数轴上》、《叙事心理学与叙事心理辅导》、《心理怎么了》等。一枚园地耕耘者。



谢谢大家一起帮忙点“在看”和转发,让更多读者可以找到我们的新家:


一枚新园地
我手写我心



一枚园地II
聆听良知,坦鸣心声

(防止失联,请同时关注。一枚园地II近期将推出精彩时事文章,敬请期待。)



(本文编辑:一枚)


本文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


征稿:


《民声》、《说事儿》、《武汉故事》,欢迎您投稿。


投稿邮箱:yimeiyuandi@163.com

编辑微信:mei94539 (请注明“投稿”)



点击阅读更多

民声III (24) || 大连理工大研究生自杀:我们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吗?
民声III (26) || 这个谣言我不信!
民声III (25) || 黄裕生教授:面对现场的冲突,每个人都有义务不当旁观者
民声III (23) || “因为你与我同在” - 重生的园地,新生的我们
园地精彩回顾(1)|| 最美 :方方日记接力MV最终版
园地精彩回顾(2)|| 竹林风影:大姐





一枚新园地

我手写我心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